中国文明网·张家港

中国文明网联盟主站

联盟网站

邮箱 | 搜索

>
首页 > 文化惠民
“活化”文化遗产,触摸城市记忆
发表时间:2020-06-12 来源:张家港日报  字体:[][][] [打印] [关闭]

  ——写在2020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学者冯骥才提出:希望我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倡议,国务院决定,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这个周六,我们又将迎来一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

  地处江尾海头的江南小城张家港,有着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一千七百余年的建置史。在近十年间,张家港的两大遗址“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先后被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以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创造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又一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在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来一趟有文化质感的旅程吧!

  从保护到传承,

  我市较早启动了本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江尾海头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张家港人开阔的视野。本世纪初,张家港人敏锐地意识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不能落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5年,张家港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原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这些年里,张家港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遗余力。”张家港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李立群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从2007年以来,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分五批陆续公布了我市8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其中4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被列入省级项目,这在全国县级市较为罕见;陆续公布了五批共88名代表性传承人;十多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河阳山歌集》《中国·河阳宝卷集》《中国·沙上宝卷集》《沙上山歌》《沙上故事》《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守艺人》等20余种非遗类图书;建成了河阳山歌馆、张家港市“苏州评弹”艺术馆、雷沟大布陈列馆、后塍黄酒(沙洲优黄)博物馆等近十个重要“非遗”项目保存和展示基地;连续举办吴地山歌、吴地宝卷展演、传唱会,“港城绝技”(传统手工技艺)大赛,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汇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论坛等活动……

  “文化遗产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现存文化的记忆。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着时代变迁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责无旁贷。”李立群说。

  从展板到非遗表情包,

  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创新中前行

  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李立群亲历着,感受着。“普通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度越来越深入。记得我们最早带着非遗展板走进公园、街巷时,很多市民会惊讶地表示:原来这也是非遗!”李立群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技术进步,他们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制作非遗表情包、流动非遗展车等方式,运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将非遗更好地呈现给大众。

  2018年,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把舞台演出车改造成了非遗展车——一个移动的非遗展览馆。他们把展车开进学校、社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面呈现非遗、可以让市民“触摸”非遗的流动展车,广受好评。只要一出现,就会被“围观”。

  2019年,我市举办了首届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其中由张家港市文化馆与动漫设计师冯波联合设计制作的一组非遗表情包获奖。“非遗表情包太好玩了,我不仅下载了,还分享给了好多朋友。”港城95后姑娘辰辰笑着告诉记者。把非遗项目后塍竹编设计成“你就编吧”,哨口板式风筝创作成“开心得飞起来”,苏州评弹变成“好评”,锡剧则创作成“戏精”……16个非遗表情广受好评,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常用表情包之一。

  这些年,张家港市还培育了一支尽职尽力、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非遗联络员。他们行走在港城大街小巷,用双脚丈量大地,以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搜集了较为完善的一手资料,发掘了一批批非遗项目。

  “近年来,有不少市民主动找过来,咨询如何申报非遗项目。”李立群向记者介绍着这些年来文化遗产工作中一点点微小的变化。据悉,目前,非遗工作者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我市第六批非遗项目做收集、整理、评估等准备工作。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明天,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晚上,我市将重点围绕传统医药、传统美食、传统体育等,在杨舍老街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邀请了援湖北医务人员、港城中医名家、非遗传承人等,通过对话访谈、文艺演出、非遗技艺现场展示等形式,让广大市民了解非遗、享受健康。”李立群告诉记者,在活动现场,还邀请了传统美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魅力。

  此外,在明天下午,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李立群将亲自主持并邀请有关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今日张家港”App直播,线上宣传、介绍的形式推介本土非遗项目产品,结合“港城绝技·非遗集市”电商渠道,为非遗技艺产品推广、带货。

  “我们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市民来参与,就是为了让非遗不仅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李立群向记者解释这些年来,他们坚持年年创新形式举办文化遗产类活动的初衷。

  在时代进程中,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张家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是一大挑战。“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延伸出的非遗走进校园,到如何让非遗年轻化、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非遗,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李立群说。

  此外,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也是突出的一大问题。据悉,目前张家港非遗传承人最年轻的是出生于1987年的花晟杰,他是沙上刀鱼馄饨制作技艺张家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但是,还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已经步入老年,目前已有几位非遗传承人过世。“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举办了师徒结对仪式,让新鲜血液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

  冯骥才说,文化遗产日体现着当今一代中国人文明的自觉,也是一种自觉的文明。

  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地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不仅仅是这一天。往后的每一天,期盼着关注文化遗产成为每一位港城人生命中的自觉。(钱超新 蔡晨昕)

责任编辑:苏 悦
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